潮新闻客户端 王心慧 张建 高宇轩 李根旺 聂李黛芳
编者按:北京,杭州,一条大运河,串起中国南北多个重要的城市,也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。在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,大运河已从漕运之河迈入文化之河。沿线饮食文化、戏曲文化等众多文化遗产开始重焕生机。近日,2023“走大运 迎亚运—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”活动在塘栖古镇再度开启。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成员们有哪些老底子、新故事?即日起,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临平大运河科创城管委会联合推出《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》,通过“走亲”,探访运河两岸的独特记忆,呈现沿线古镇和浙江临平之间更多的故事。
(资料图片)
运河贯南北,文脉承古今。
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,串起35座城市,在沿线孕育出无数璀璨夺目的城镇,杨柳青便是其中之一。
杨柳青古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中心,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。运河流水潺潺,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景象,因此,杨柳青又有“北国小江南”“沽上小扬州”之美誉。
如今,随着2023“走大运 迎亚运—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”活动的启动,杨柳青与临平,“北国小江南”与真江南,再次展开文化碰撞。
非遗活起来
你可知晓,三百年前,小小一方剪纸,曾随运河水一路南下,到江南赴约。
杨柳青当地人告诉我们,根据史料记载,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,每到杨柳青,都要将杨柳青的剪纸和年画带上龙船带到江南。
在运河文化的浸润下,杨柳青剪纸兼收并蓄、融南糅北,既体现南方的精致婉约,又尽显北方的大气豪迈。方寸之间,大千世界跃然纸上。
杨柳青剪纸第五代传承人郝桂芬出生于剪纸世家,由于体弱多病做不了重活,她自幼跟随祖母学习剪纸,6岁就能随意剪出基本式样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郝桂芬开始摆摊卖剪纸。花鸟鱼虫、吉祥图案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……靠着郝桂芬的一双巧手,家里人盖了新房、过上了好日子。
杨柳青剪纸
运河文化的精髓在于交流融通。从最初的单色剪纸,到后来的衬色剪纸、染色剪纸,郝桂芳不断推陈出新,让杨柳青剪纸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。
最让杨柳青名扬天下的,当属年画。郝桂芬结合年画文化,摸索出“染色剪纸”。先在白纸上剪出式样,再结合杨柳青年画的技法上色,如此,作品立体生动、鲜艳活泼,《清明上河图》《水浒英雄108将》等鸿篇巨制广受好评。
这些年,郝桂芳经常随代表团赴国外进行艺术交流。结合剪影艺术打造而成的作品《童趣》还曾被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·盖茨拍下收藏。
临平、杨柳青两地人民写下美好祈愿
让大运河文化遗产走出国门,杨柳青和临平两地心有灵犀。
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的临平滚灯,融竞技、武术、舞蹈于一体,因其雄健、刚强、洒脱的风格,深受当地人民喜爱。
临平滚灯曾于2008年登上过奥运会开幕式舞台,并在上海世博会、法国尼斯狂欢节等盛会上演出,艺术团还曾赴维也纳、约旦、美国等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。如今,滚灯已经成为临平走向世界的文化金名片。
坚定文化自信、担当使命、奋发有为,大运河文脉方能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流淌。
高手在民间
“九河下梢天津卫,三道浮桥两道关”,天津形象地被称作“大运河载来的城市”,逐水而居,因水而盛。
流淌的运河水造就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品质,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运河人民。
作家冯骥才认为,俗世奇人是天津卫的灵魂,“天津人说泥人张,说狗不理,说市井奇人,天津人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、有能耐、性格个色的人,这是天津人”。
他们或能文,红彤彤的手工制聚宝盆绒花,寄托着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;或能武,上至六旬老翁,下至十岁孩童,刀、枪、剑、棍样样精通。
杨柳青风筝
把爱好发挥到极致,杨柳青风筝技艺传承人王建新也是其中之一。
金鱼风筝、燕子风筝、蜻蜓风筝……在“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”活动现场,王建新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杨柳青风筝。
王建新与风筝结缘还要从儿时说起。“三月三,杨柳青,放风筝”,是伴随杨柳青孩子长大的歌谣。
小时候,王建新常到天津风筝厂玩耍,久而久之,便自己钻研起风筝制作技艺,从爱好者成为传承人。
在临平,糕版艺术非遗传承人陆培佩同样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己任。
坐落于超山脚下的江楠糕版艺术馆,陈列着京杭大运河沿岸十八个城市,以及闽、赣、皖和少数民族地区有代表性的糕版。
陆培佩认为,复刻记忆中的运河味道,是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方式。
临平糕板艺术
临平和杨柳青两地人民与运河同生共长,沿线人民书卷气充盈、才气丰沛,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,串珠成链,构成了灿烂的运河文化遗产。
不变的匠心
明清年间,杨柳青年画曾借助运河销往全国各地,在当时,“家家能点染、户户善丹青”。
如今,步入杨柳青古镇,画庄林里,字号飘扬。
创建于1926年的“玉成号画庄”,是民国时期杨柳青镇内规模较大、影响较广的年画作坊。
近百年来,画庄已传承到第七代人,但坚持完整沿用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的初心一直未曾改变,勾、刻、印、绘、裱,道道工序皆为手工。
沿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踏入画庄,画师正在一笔一划地给拓印好的年画上色。
染脸、勾脸、烘脸、罩脸、出相子、点眼白、点黑眼珠……经过彩绘,一幅栩栩如生的“莲年有馀”图就诞生了。
初夏的杨柳青,气温在30℃之上,工作室里没有空调,可师傅们对于每道工序都不曾怠慢。
不仅如此,出于对年画品质的把控,宣纸留白处但凡沾上一滴墨水,画师就会将其报废。
杨柳青年画
通过“走亲”,我们看到,杨柳青的手工艺人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初心。
在一衣带水的临平,手工艺人同样秉承匠心。
在临平大地上,一直流传着制作米塑的传统习俗。米塑又称“粉塑”,系用糯米磨成粉,蒸熟后用手工捏成。
来到此次“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”活动现场的临平米塑非遗传承人贾小燕,坚持不换机器手工揉粉。
贾小燕始终认为,手工揉粉才能留住米香,她说:“传统的手艺不能丢”。
临平米粟
文化传承,关键靠人。久久为功,善作善成。
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流动的文化。得益于沿岸人民的世代相守,运河文脉才能够奔腾不息。
讲好运河故事,人人尽可为“薪火”。
关键词: